人勤春來早,隨著氣溫逐漸回暖,張莊鎮甘薯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著甘薯的種植,為來年的豐收種下希望。
走進溫室大棚,眼鏡便蒙上了一層水霧,雖然現在是三月,但溫室大棚里卻讓人覺得有些悶熱,等水霧散去,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甘薯苗一棵緊挨著一棵,寬壟密植,郁郁蔥蔥。“怎么樣,這里的溫度還適應吧,大棚里可足足有38℃”種植戶張丙伸熱情的給記者打招呼。“大棚里種苗長勢這么好,多虧了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在鎮上建成實驗基地,我家的甘薯品種全得到了更新換代,而且有了專家們的技術指導,我們種苗繁育工作效率也變得更高,如今我們家的大棚最多可每天出苗100萬棵。”
隨著一聲鈴響,大棚內下起了“小雨”頓時讓人感覺清爽了許多,“我們大棚采用了全自動滴灌技術,只要定好時間,給種苗澆水的事情交給它處理就行。除了自動滴灌,我們還采用了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有效地保障了我們種植基地甘薯的品質。”說到這張丙伸自豪的笑了。
近年來,張莊鎮圍繞“櫻紅薯香”鮮食品牌思路,依托國家甘薯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甘薯產業:一是升級繁育體系,以省農科院為技術依托,開展脫毒種苗快繁,增強植株抗高溫、干旱能力、減少甘薯病蟲害的發生,大幅降低爛薯率,大棚每日出苗可達100多萬顆;二是引進甘薯新品種,堅持與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省農科院、濟寧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依托科研單位的技術優勢,引進浙薯13、濟薯21、濟薯26、普薯32、浙紫1號、紫羅蘭、煙薯25、濟薯29等4大類8個品種,利用品種、品質優勢,搶占市場先機,擴大市場銷售占比,讓農民實現真正的增產增收;三是推廣栽培新技術,開展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腐殖酸高鉀復合肥推廣應用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提質增效技術試驗示范,發展綠色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動全鎮農業大步邁向綠色發展之路;四是實行種植幫扶政策,鼓勵合作社和村民簽訂甘薯種植、回收合作協議,該協議可以為村民提供優質薯苗、技術指導、肥料上門服務和實現產品保底價上門收購,同時定期組織農技站技術人人員上門為農門進行器械檢修,減少農民種植的后顧之憂;五是延長甘薯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甘薯深加工產業,目前研發出的地瓜果脯、地瓜梗、地瓜葉等全產業鏈健康食品已銷往上海、北京、沈陽等13個城市。
截至目前,張莊鎮已經成為以甘薯產業為優勢的農業大鎮,優質地瓜種植總面積5.6萬畝,年產甘薯15萬噸以上,占全市甘薯產業的1/3,年產業收入達2億元。
文字報道:孫茂倫
責任編輯:張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