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鄒城市北宿鎮衛生院的國醫堂,淡淡的中藥香味撲鼻而來,前來尋求中醫藥治療的患者進進出出。古樸、大氣的診療環境,功能齊全的各類科室,營造出特色濃郁的中醫藥文化氛圍。36歲的張曉霞(化名)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10年,特別是近三年病情加重,身體關節腫脹變形,疼痛難忍,為此,她多次去大城市、大醫院診治。雖有效果,但高額的治療費用和遙遠的路途,讓她在病情好轉后不得不選擇放棄治療,病情不斷反復惡化。去年九月,她聽親戚說,離家不遠的鄒城市北宿鎮衛生院國醫堂治療這個病效果不錯,便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去了。提起治療的效果,曉霞滿面笑容:“連續服用三個月中藥,關節腫脹變形的癥狀就明顯改善了,疼痛也輕了。真沒想到中醫這么神奇,每次藥費只有200多元。等待醫生煎藥期間,還能免費做康復運動。國醫堂真是方便又實惠!”如今,像曉霞一樣慕名來北宿鎮衛生院看中醫的患者絡繹不絕。據了解,該院國醫堂不僅設有中醫診療區,運用艾灸、推拿等優質、安全、經濟的中醫方法治療常見病、多發病,還利用懸壺堂、妙手軒、百草廳、頤生坊四個展區進行中醫藥知識宣傳,形成了集中醫醫療、保健、預防為一體的綜合診療服務區域。更值得一提的是,北宿鎮衛生院把中醫“治未病”理念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制作健康教育宣傳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手冊和中醫藥健康知識宣傳彩頁;聯系北宿鎮教辦、學校等部門讓廣大老師、學生參與進來,共同學習了解中醫國粹文化;發動轄區內居住的0-6歲兒童定期到衛生院健康體檢,合理利用體檢等候的時間,開設媽媽課堂等,為轄區群眾普及中醫藥預防、養生保健及中醫文化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贏得了附近百姓的好口碑,而這只是鄒城市大力推廣國醫堂建設的一個縮影……現在,在鄒城市,國醫堂中醫藥服務已經走入千家萬戶。
近年來,鄒城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把中醫藥工作放到全市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的大局中來統籌推進,認真落實各級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堅持自主發展與對外協作并重,傳承與創新并舉,在深化醫改中高度重視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簡便驗廉的作用,取得較好成績,成功創建了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走在了中醫藥發展的前列。今年鄒城市迎接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復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充分運用創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積累的經驗和營造的氛圍,在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及全市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緊緊圍繞實施方案確立的六項復審主要任務深化認識抓復審、科學組織抓復審、突出重點抓復審、力求實效抓復審,推動中醫藥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實現中醫藥服務能力新提升,開創中醫藥事業發展新局面。
中醫藥地位更加突出
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全國衛生計生和中醫藥工作會議以及全省衛生計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中醫藥法》,全面實施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和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借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始終將中醫藥工作納入衛生計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積極落實中醫藥傾斜扶持政策,將市中醫院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列入鄒城市重大的民生工程進行重點打造;在醫療機構中使用中藥飲片、中醫診療技術和經批準的治療性中藥制劑發生的住院費用,支付比例提高10%;住院使用純中醫療法發生的醫療費用,支付比例為90%,通過政策鼓勵醫療衛生機構看中醫、用中藥,用傳統中醫藥技術治療疑難雜癥,提升群眾中醫藥服務獲得感,促進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
中醫藥網絡更加完善
全市形成了以市中醫院為龍頭,鎮街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中醫藥服務網絡體系。加強市直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中醫院作為鄒城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關鍵支撐,把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作為工作重點,投資2600萬元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以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及中醫藥文化宣傳、醫德醫風教育為主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中心改造裝修工程基本竣工,即將投入使用,全市中醫藥服務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加強鎮街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全市20家鎮街醫療衛生機構均設置中醫科,建設中藥房,并配備中醫診療設備,投資360余萬元高標準全部建成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以上的“國醫堂”,在科室設置上,設有2個以上中醫診室和中醫特色康復治療室;在人員配備上,至少配備2名中醫執業醫師,中醫類別醫師占醫院醫師總數20%以上;在中醫藥方法運用上,中藥飲片不少于300種,能夠運用8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鎮街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占鎮街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量比例達到30%,確保實現人民群眾“人人可以享受基本中醫藥服務”的目標。加強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2017年市政府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列入為民所辦實事項目,按照每處投資15萬元、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標準新建50家標準化村衛生室,并已全部建設完成通過驗收。2018年市政府將再新建標準化衛生室50處列入為民所辦實事項目。全市共有村衛生室575家,鄉村醫生1387人,75%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開展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4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40%以上的村衛生室至少配備了100種以上的常見中藥飲片,能夠運用中醫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老年慢性病,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有效降低了人民群眾就醫費用。
中醫藥隊伍更加壯大
積極爭取并組織鎮街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參加國家、省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各種人才培養項目及專業技術培訓班。積極發揮中醫院作為山東省中醫藥預防保健中心、山東省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基地建設單位、鄒城市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基地的作用,為鎮街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骨干,舉辦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培訓班,推廣針灸、推拿、拔罐、督灸、刮痧、牽引、小針刀、藥物熏蒸、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穴位埋線等40余項中醫藥適宜技術。免費接受鎮街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鄉村醫生進修學習,對1500余名基層醫務人員進行適宜技術培訓。通過事業單位招考,大力引進中醫藥人才,全市引進中醫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人才18名,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招考中醫藥專業人才43名。同時開展了“學經典、育名醫”活動,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優勢,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推進中醫藥人員素質的全面提升。
中醫藥應用更加廣泛
積極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助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把中醫藥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扎實做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0-36個月兒童中醫藥保健、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項目指導工作。每季度對基層醫院進行技術指導和業務督導,開展中醫藥健康管理、傳染病、慢病、食源性疾病培訓,提高中醫藥保健知識的知曉率和項目人群的管理率,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兩提升”,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群眾滿意度提升。積極開展以“治未病”為主要內容的健康查體、健康宣教、體質辨識、慢病干預、中藥熏洗等服務項目,推廣中醫健康養生理念,發揮上工治未病的優勢,為亞健康群體提供保健服務。發揮中醫藥貼近群眾優勢,開展中醫藥服務“四進”工程。結合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復審、健康扶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促進“六進”等活動,開展中醫藥服務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的“四進”工程,開展健康義診和健康宣教,建立個人健康檔案,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同時把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服務融入到全國文明城市、山東省衛生監督示范區、全省健康促進醫院創建等工作中,廣泛宣傳普及中醫藥常識,引導群眾主動使用中醫藥服務。
中醫藥文化更加繁榮
不斷挖掘中醫傳統文化,打響中醫文化服務品牌。建設打造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外修”宣傳教育。成立王叔和研究會,先后40余次赴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醫史博物館、山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等20余家單位考察認證,精心收集史籍資料百余冊,籌建王叔和博物館,全力打造中醫藥文化宣傳基地、醫德醫風教育基地、中醫養生培訓基地、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為群眾提供科學、準確、通俗的中醫藥文化與養生保健知識。常態化組織中醫藥學術交流會,“內修”文化交流。定期組織召開王叔和研究會學術會議,推動學術交流會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召開王叔和研究會第一次學術會議;承辦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系列活動儒醫高峰論壇,暨濟寧市中醫藥學會脈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王叔和研究會第二次學術會議;召開濟寧市龍砂學派五運六氣第一屆培訓班暨第三屆叔和研究會學術論壇,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養,為鄒城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健康城市奠定基礎。深入挖掘鄒城中醫藥傳統文化資源,融合我市優秀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做大做強叔和文化品牌,推出城市健康文化旅游新名片,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中醫藥產業更加蓬勃
推進中醫藥與養老、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發展,將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納入重點規劃內容,有效開發中醫藥資源。在中心點鎮溪湖廠村探索建立中醫文化產業園,做活鄉村旅游業態,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市中醫院與兗礦總院、香城鎮聯合打造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項目,大力發展中醫養生體驗游,并被山東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山東省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山東省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項目創建單位”。充分利用王叔和文化資源,大力開展中醫養生體驗游,并在鄒城市各旅游景點開展中醫專家義診活動,在旅游景點宣傳欄、電子屏滾動宣傳中醫保健養生知識,提高群眾的健康素養,形成中醫藥宣傳教育基地的效應。由市中醫院運營管理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以養老、助殘為主,醫療為輔的社會福利中心正在建設中,正在與民政局積極協商爭取早日投入使用,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對養老機構的支撐作用,探索開展中醫藥醫養融合式養老服務,打造中醫健康養老服務鄒城品牌。
文字報道:市衛計局
責任編輯:孟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