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沂蒙山小調》,一部電影《紅日》,讓地處偏僻閉塞的蒙山沂水聲名遠播,讓世人皆知臨沂是中國革命的四個著名的老區之一,而轄區內的莒南縣大店鎮更是以齊魯紅都、“山東小延安”著稱。早在上中學時,歷史教科書中的八路軍115師在山東抗日根據地一節,充滿的艱險和輝煌戰績就令我熱血沸騰,浮想聯翩,心中萌發了探尋革命先輩足跡的強烈愿望。
黨的八十九歲生日前夕,我夙愿以償,隨所在單位組織的紅色之旅,踏上了莒南這方熱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到處散發著濃濃的綠意,遍地呈現出勃勃的生機。你看,寬闊的公路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忙;道路兩旁的綠化帶繁花似錦,蜂飛蝶舞;近處,果園郁蔥,碩果累累;遠處,靈山秀水,層層疊嶂。山嶺上,河畔旁,高樓新房,錯落有致。我心中不由得喃喃自語:真乃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地方呵!
當我來到陡山腳下、潯河之畔的大店鎮駐地,一座曾鑄造過輝煌的紅色歷史、承載著厚重的莊園文化、古樸典雅的明清古建筑群就呈現在眼前。我驚奇著,在這個深山古鎮里,會有這么一座既有江南嫻靜風情,又有北方古樸風韻的優雅所在:青磚灰瓦,一間連著一間;飛檐斗拱,一片連著一片。我贊嘆著,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里曾上演過威武雄壯、激動人心的活劇;這里的活動,曾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弦;這里的脈搏,與共和國的脈搏一起跳動,并且跳的是那么的合拍、有力。
腳踏青磚,沿居業巷走進山東省政府舊址院落,矗立在眼前的是花崗巖雕刻的山東省地形地貌圖。在這里,我隨大家面對鮮艷的黨旗,莊嚴地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黨章是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誓言,鐮刀和錘頭組合成一顆明亮的星,永遠照耀我們一生跟黨走。走進正屋,空闊的房間里擺了一張長長的條桌,繞桌一周是古色古香的座椅,墻上掛滿了歷史資料,可以遙想領導同志當年在此開會決策的情景。聽講解員介紹,1941年3月,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115師司令部進駐大店鎮。一年后黨中央派劉少奇來這里指導工作。1943年8月,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決定將省戰工委更名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這便是省政府的前身。1945年8月,省臨時參議會和省行政委員會共同決定,改山東戰時委員會為山東省政府,下轄7個廳局,分別在莊氏莊園的三元、四喜、五柳等7個堂號辦公。
沿著幽靜的燕喜巷,我走進了山東省民政廳舊址,一座孺子牛石雕,讓我聯想起服務人民、報效社會、甘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三余堂的財政廳舊址里,多媒體生動地再現了先輩們為民理財、招財、生財的成就。先人已逝,故物猶存。看著紀念館里珍貴的革命文物,聽著講解員生動的講述,我仿佛回到了艱苦卓絕的歲月,來到日夜操勞的革命先輩面前,心中頓時泛起陣陣肅然敬意,我不時地告誡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永遠保持革命本色,保持勞動本色。這是自己遠離病毒的預防劑。
在115 師司令部舊址,高高聳立著一組“中流砥柱”的花崗巖雕像,曾在這里長期戰斗生活過的劉少奇、羅榮桓、朱瑞、黎玉、肖華的形象,在陽光的照耀下,栩栩如生,如同站在歷史的天空。我走進羅榮桓、肖華、陳光等人的辦公室兼起居室,頓時驚呆了:一張床,幾把椅子,一個舊式櫥子,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幾張作戰地圖,一部搖把子電話,就組成了他們的作戰指揮部。我很難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真的是曾經叱咤風云、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將帥們的居住和辦公地?這就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靈魂所在嗎?可眼前的情景不容我置疑,就是在這個簡樸的所在,卻醞釀過驚天動地的偉業。在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多少次會議在這里召開,多少個文件在這兒發布,多少個作戰方案在這兒制定。就是在這兒,山東省黨政軍首腦運籌帷幄,指揮全省軍民打敗了日寇侵略,贏來了窮苦人當家作主的今天。
我倘佯于一間一間的展廳,如同走進時光的隧道,漫步于紅色的歷史長廊,始終處在一種激動和震撼的情緒里。我注目將軍們因生活困難而消瘦的面孔,我撫摸著掛滿銹跡的冷冷的槍械,我撿拾遺落在房間里的戰斗故事,我游弋于地圖上將士們匆匆的行軍路線,我在一幅車輪滾滾的支前大軍照片前久久佇立,草鞋,木獨輪車,推車人弓起的脊梁,拉車人挽起的褲腿,構成了大幅照片的主旋……巍巍沂蒙山呵,紅旗漫卷八百里。在這里,每一個山崗,每一棵樹木,每一條河流,都映照著革命先輩浴血奮斗的身影與雄姿,信手掬一捧土,你可聞得硝煙;摘一朵山花,你能諦聽到英烈沖向敵陣的廝殺聲……
多年前我就從鄒縣革命史中了解到鄒縣人民八年抗戰的悲壯歷史,只是由于年齡距離那個時代較遠,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展廳內一幅抗戰時期新華社記者拍攝的日本鬼子在鄒縣火車站舉手繳槍投降的黑白照片,填補了我心中的缺憾。1945年10月18 日,飽受蹂躪的鄒縣從日寇鐵蹄下解放,而1992年底鄒縣撤縣改市,也選擇在10 月18日,是偶然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我不得而解。
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地處蘇魯交界處的大店怎么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省級政府的誕生地?隨著講解員清純而低沉的音調,我心中的“?”慢慢的拉直了:從地形上看,如果把蜿蜒逶迤的沂蒙山看作一個啞鈴的話,那么,啞鈴中間的握柄就在大店,大店的位置就象一把打開山地的鎖鑰,進可攻,退可守,是兵家必爭之地;從經濟條件上看,這里歷史上就是商賈云集、市井繁華之地,是魯東南三大名鎮之一。大店位于沭、潯河沖積平原地,沃野千里,商貿發達,物阜民豐,為根據地軍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資生活保障;從群眾基礎上看,這里早在1932年就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個村級黨支部,到了1938年,抗日的烽火就燃遍了整個沂蒙山區,而大店人民的抗日情緒更為高漲。我想,大店人民選擇了革命,而革命選擇了大店,決不是一個偶然。大店就象革命的母親,紅色的襁褓,以她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一群穿著灰軍裝、從井岡山、古田、瑞金、遵義、延安走來的紅星隊伍。
在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有輛支前手推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車子為木質獨輪,下面有一排字:推出勝利的沂蒙山。記得陳毅元帥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革命老區支前大軍的小推車推出來的。是啊,當時沂蒙山區根據地人口共有420 萬,在持續十來年的戰爭中,沂蒙山區有20 萬人參軍參戰,100 多萬人支前,10 萬烈士血灑疆場。“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郎送戰場”,是當時沂蒙山人的共同心聲和真實生活寫照。在這里,涌現了“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等震古爍今、感天動地的英雄群體。她們做軍鞋,籌軍糧,傳情報,抬擔架,照顧傷病員……這就叫做革命的人民戰爭,也是贏得戰爭最可靠的力量。
走在深深的莊氏故宅,只要你仔細去看、去聽、去思考,你會覺得無言的故宅,其實就是一支熊熊燃燒的永不熄滅的火炬,照耀你把生活的感受升華為思想,又照耀你把思想的碎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觀念:教育興家更興國,人才是家庭不倒的基石,更是國家不倒的基石。莊氏自明初遷徙于此,歷經400 余年,雖以農耕和經商致富,土地連陌千里,堂號鱗次櫛比,名貫蘇魯豫皖,但始終沒有忽視教育,世代耕讀,人才輩出,科舉登第不斷。幾十年風云變幻,莊氏的財產早已風消云散,但莊家培養的人才,大多數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那些依然健在的莊家后裔在全國、全世界依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正因為莊家的士紳開明,加之革命浪潮的簇擁,才讓莊家大院化腐朽為神奇,成為拯救苦難的殿堂,與抗日結下了被歷史所記載的緣分。
我的綿綿思緒還在于,解放后幾經拆毀,仍屬于莊氏家族的遺跡只有兩個院落了,鼎盛時期的莊氏大莊園基本上蕩然無存。慶幸的是,在公元2005 年,值山東省政府成立60年之際,莒南縣重建了部分院落,總面積達4.6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 萬平方米,使人們能夠看到重現的莊氏家族的歷史,也看到重現的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 師司令部當年在這里創造的輝煌,充分體現了老區人民對待傳統文化和沂蒙精神的那份熱愛之情,乃可敬可貴。
走出莊園大門,我回頭記下了那幅對聯:“種德收福,樂善永年”。是啊,只有栽下崇高道德的種子,才能收獲到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福祉;只有多對老百姓多做善事才能保證我們的江山社稷永遠屹立于世界之林!
作者 楊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