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把信送給加西亞》有感
《把信送給加西亞》講的是19世紀末美西戰爭期間,中尉羅文奉美國總統之命,給遠在古巴叢林中的起義軍首領加西亞將軍送信的事。讀完這個故事,感觸最深的就是:一個人要想干出一番事業,必先忠誠于事業。
羅文受命之初,美西戰爭一觸即發,只要他踏上古巴地界,就有可能遭到西班牙軍隊的搜查、扣留、甚至處死。此外,他對加西亞將軍具體在什么地方也是心中沒底。可以說,此去會遇到什么困難,羅文確實無法預知。當然,真正有實力的人,從不看上帝手里握著什么牌,書中的羅文沒想那么多。在他心中,只有一個不滅的信念,那就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無論如何都要把信送到。在這一信念的激勵和鼓舞下,羅文歷盡艱險,終于親手將信送到了加西亞將軍手中。他的這一壯舉,為美國奪取對西班牙戰爭的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也在不經意間把自己造就成了英雄。欲成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仔細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發現,羅文一直是一個非常敬業的人。這可以從以下對話中看出:“到哪兒才能找到一個能夠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麥金萊總統問軍事情報局局長阿瑟·瓦格納上校。上校當即回答:“在華盛頓有個名叫羅文的中尉,他一定能給你把信送到。”總統此次交辦的任務干系重大,非比尋常,軍事情報局局長如此不假思索地回答,絕不是空穴來風,肯定是之前他對羅文有足夠的了解。可以說,羅文勇擔使命的過程,一開始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性。順利了就能影響歷史,即使事與愿違,羅文也一定會成為可歌可泣的英雄———不成功便成仁。從這個意義上講,羅文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具備非常的敬業精神和超群膽識,這種精神和膽識不容置疑,不易因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傳統,從眾多先賢身上都能找到羅文的影子。早在春秋時期,大圣人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孔子周游列國,積極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敬業觀;三國時,諸葛亮為不負劉備重托,殫精竭慮輔佐后主劉禪,日夜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近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輾轉各地,冒著殺頭的危險探尋救國救民之道;革命戰爭年代,更有無數仁人志士,面對血雨腥風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撓,百折不回,始終忠貞不渝地跟著共產黨和毛主席,最終贏得了國家獨立和中華民族的解放;文革期間,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完成周總理交辦的棉種改良任務,在受到近百次的批斗、身體被嚴重摧殘的情況下,仍然矢志不渝;當代科學家袁隆平,一心撲在雜交水稻事業上,進行過上千次試驗,經歷過艱苦地區的考驗,憑著對事業的執著,最終創造出震驚世人的輝煌業績,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不可否認,他們的成功,得益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對事業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內因。
與敬業相對立的是“消極怠工”、“玩忽職守”、“不務正業”等行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莫過于逸豫亡身的歷代帝王了,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指鹿為馬的秦二世胡亥、偏安一隅整日沉醉于西湖歌舞的南宋小朝廷等,他們不僅斷送了大好河山,也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從普通人看,古往今來,由于不敬業,游手好閑者有之,碌碌無為者有之,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者有之。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如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很多工作崗位已遠沒有過去那樣的艱險。對照“羅文們”的無限忠誠與義無反顧,反觀我們的一些干部,不免讓人汗顏。盡管干部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人精神萎靡、混天聊日,心思不在工作上。有的對組織交辦的任務,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牢騷滿腹,甚至與組織討價還價;有的熱衷于作表面文章,說得好聽,不見實干;還有的患得患失,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推諉扯皮,寧愿不干事,也不擔風險……,如此這般,不一而足,令人望而生厭。這樣下去,只能是損害事業、虛度人生、徒留遺憾。
歌德說過: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羅文由從中尉直接晉升為上校,是機遇對他的垂青,更是生活的辯證法對敬業者的最大褒獎!對于每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而言,只有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才能找到出路,最終摘取光榮的桂冠!
作者 劉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