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佛:何謂佳處?佛言:山在左。又問:何謂上佳處?佛笑:水在右。再問:何謂上上佳處?佛不言,以手為筆,以藍天為絹,運筆成虹,細觀之,曰:仁在茲。
說到我的故鄉鄒城,就想起上面這段故事,盡管佛言不可說,仍禁不住心旌蕩漾。
鄒城的山,成群成簇,有一山名曰:嶧山。當年,孔子登嶧山而小魯,孟子賞此山之奇石而得仁。帝王將相,雅士賢達,絡繹來茲。秦皇羊車故道,祭祀封禪,天下一統;司馬遷“鄉射鄒嶧”,鄒魯名聞遐邇;梁祝讀書傳情,孕育人間絕唱;李杜攬勝抒懷,寫下千古文章……
嶧山之美,不在疊嶂層巒,不在秀氣氤氳,而在石之靈、洞之幽也!登山四望,山如累卵,小則如拳,大則可坐萬夫。徜徉石海,石生萬象,或如虎豹蹲而怒,或如急湍之上立輕鳶,或如山鬼跳澗而猙獰,或如美女竊竊而嬋娟,或如鳳凰翔于九天仞,或如金剛坐地穩若磐……人石對語,風月無邊。
嶧山之洞,洞洞相連,神人難數。一客呼朋喚友,欲遍游之,但見一洞霞玉一洞詩,一洞靈氣一洞仙,層層洞底皆通徑,幽谷細聽響流泉。一月晨鐘暮鼓,僅覽半山之洞。
鄒城的水發源于鄒東鳳凰山、十八盤山麓,水分兩溪,一支北流至尼山成湖,尼山,乃至圣先師孔子生地也!一支西來,盡管浩波不興,但它是為潤澤一代亞圣而來的,這溪讓人神追夢馳的水最終在孟子故里———鄒城城區的東部停下了腳步,匯而成湖,人們稱之為:孟子湖。
山不在高,有仙得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孔孟雙圣于此橫空出世,與這山這水誠莫大焉,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兩位圣者徜徉于奇山秀水,究竟是山水靈人,還是人啟山水,也未可知,只知圣者乃天地化育,圣地因圣人留名。且不說名聞遐邇的孟廟孟府孟林,單以一百多年前立于城中的“孔孟誕生圣地碑”來論,即知一個巨大的存在———仁在茲!這兒是孔孟誕生之地,這兒有孔孟的遺澤,這兒是涵養華夏兒女精神命脈———仁愛篇章的源頭。
孔子天之日也,孟子天之月也。既生天地不可無仲尼,既生仲尼不可無孟子。朗朗乾坤,巍巍華夏,精神命脈綿延不絕,賴孔孟之功也。鄒城人文歷史衍六千年之久,從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到夏、商、周三代,及至春秋戰國孔子出于尼山,周游列國,創儒家學說。亞圣孟子幼承賢母三遷、斷機之教,學儒習禮,后受業于子思之門人,序詩書,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繼往開來,“功不在禹下”。
孟子倡行“仁政”,曾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善養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構建中華之精神。千年風骨,世人仰之。
山在左,水在右,仁在茲。這里是孟子故里、東方圣城,是東方文化、華夏文明發祥之地。誠如旅行家言:鄒城有山、有水、有圣人,有詩、有畫、有文章。一城一池得天地之造化,或歷史悠久,或文化燦爛,或物華天寶,多是天缺一角,十有一憾。鄒城何幸?接天時、得地利、享人和!
朋在東,友在西,仁在茲。不同的血脈,不同的信仰,在鄒城都會尋訪到仁者的理想、仁者的情懷,和走向大同的路徑。
我們從哪里來?又向哪里去?到鄒城來吧,仁在茲!她會告訴你!
作者 邵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