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改善了,年味卻變淡了;有錢買得了年貨,卻買不到年味……”諸如此類的感慨,也許是當下城里人達成的一個“共識”。于是一些城里人,選擇到鄉(xiāng)下來過年。鄉(xiāng)下的年,還像一壇老酒,醇香撲鼻;鄉(xiāng)下的年,如一枚多味瓜子,香脆耐嚼。
在鄉(xiāng)村過年,你首先品咂到的是“美食味”。不錯,鄉(xiāng)村的年,離不開一個“吃”字。臘月里,家家戶戶要炒干果,打豆腐,熬米糖,殺年豬,準備了最充足的美味佳肴。家里養(yǎng)的土雞土鴨土蛋,到了年邊,都不賣了,積攢起來,過年給親友們品嘗。“小孩子盼過年”,是啊,不僅孩子盼,大人不也在盼嗎,鄉(xiāng)下的這些健康綠色美味食品,平時在城里,哪里能吃得到?只有在過年的時候,來到鄉(xiāng)間,這些原汁原味的生態(tài)食品,才能夠美美地大快朵頤一番。
在鄉(xiāng)村過年,你還可以品咂到濃郁的“人情味”。親情,友情,在鄉(xiāng)下人的“年”里充分“發(fā)酵”。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春節(jié)前的半個月里,數以億計的農村務工人員,從他們工作的城市,候鳥一般遷徙到家鄉(xiāng)農村。即使風雪載途,也阻擋不了他們歸程的腳步。和父母孩子團圓,共吃年夜飯———這個夢在他們心里整整“擱淺”了一年啊。一家人圍在桌邊,那杯中的酒,已經不是酒,分明是濃濃的血脈之情。吃過了年夜飯,接下來,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鄉(xiāng)村小路上,擠滿了相互拜年的鄉(xiāng)民們,牽著兒女,拎著禮物,歡聲笑語如雪花般,灑落在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之間。
在鄉(xiāng)村過年,你必然也能品咂到傳統(tǒng)的“民俗味”。對于終年勞碌的農村人,到了臘月,田地里的活也忙完了,剩下的的中心工作就是圍繞著“年”轉。在村人心中,“年”猶如一場大戲,年前的準備就是“彩排”: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涵義是“除塵(陳)布新”,把一切晦氣清掃出門;上臘墳祭祖,幸福不忘先輩;貼春聯(lián),營造喜慶氛圍;倒貼“福”字,祈求福到;蒸年糕,期盼未來生活質量越來越“糕”(高);紅燒鯽魚,即“年年有鯽魚(積余)”;除夕之夜,全家人圍著火爐,看春晚,吃糕點,守歲迎新;大年初一,各家各戶開門第一件大事,是燃放鞭炮,慶祝新春的到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是的,中國年,是中華文化的盛典。浸潤在鄉(xiāng)村濃濃的年味里,誰沒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呢?
作者:俞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