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70年代,一個窮山村有位老人常年給生產隊看坡,一年下來總會丟些玉米地瓜。村里有個年輕人對此不滿,主動請纓干“好”這個活。他嚴把死守,只要有人偷莊稼就奮不顧身捉住他,輕者批評罵一頓,重者游街示眾。可是,在那個孩子多、吃不飽的年代,在那個窮地方,占集體的便宜養家糊口是常見的事。時間不長,不少村民都被他逮住過、懲罰過,那位年輕人把這些“罪人”整天怒目而視,當做“階級敵人”。時間久了,他也漸漸成了多數村民的“敵人”。一天深夜,在與一伙“氣急敗壞”的“小偷”爭斗中,那位年輕人被砸折了腿。后來,成片的玉米、地瓜被偷走,村里不得不又重新起用原來看坡的老人。
其實,看坡老人也很負責。當有人偷玉米棒子或地瓜時,他“聲東擊西”,背著“小偷”的方向邊追邊喊,“小偷”以為沒被發現趁機溜走了。第二天,老人見到這個“小偷”照常兄弟爺們地打招呼,好像沒發生過任何事一樣,那個小偷”保住了面子,以后就不好意思再去做那事。一年下來,村集體的莊稼也沒丟多少。在老人眼里全村都是好人,村里的人都很敬重他,一輩子口碑很好。那位年輕人忠于職守的工作態度無可非議,只因方法不當,成了瘸子不說,還落了個“孬人”。
聽了這個故事,觸動很大。
其一,老人巧妙用“度”。任何事物都有個“度”,超過了它就會走向問題的反面。老人不逮住小偷并不是對工作不負責,他“聲東擊西”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戰略戰術”最終既有效地保護了集體財產又密切聯系了群眾,取得了“雙贏”。而那位年輕人一味地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和群眾搞對立卻適得其反,落了個“雙敗”的殘局。可見,事物的“度”至關重要,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工作,使事業順利進行。
其二,老人方法靈活。他明明發現了“小偷”,卻不去抓他,只是發出警告驅逐而已,給他留足了面子。如今,在工作生活中,再完美的人也會有失誤或犯錯誤,都有不愿提及的傷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像那位年輕人那樣抓住“把柄”不放,帶著成見看人,不僅會挫傷同志們的工作熱情,還會導致人心背離。相反,放手于雞毛蒜皮的小事,團結不同個性的同志,著眼主流,立足大事,就會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鼓舞斗志,工作就會無往不勝,事業就會興旺發達。
其三,老人以人為本。在那個艱難的年代,老人眼里沒有壞人,只有困難群眾,他尊重別人,自然也就贏得了他人的尊重。那位年輕人,不僅對群眾的困難和委屈置之不理,還硬性下結論整人,只能是身敗名裂,貽誤工作。黑龍江省省長栗戰書上《小崔會客》欄目時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相互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要相互包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要相互支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處,要相互理解。”工作生活中,只要常思自己之過,常念群眾之疾,善待群眾,關愛群眾,就會形成上下齊心、干群關系融洽的良好局面,事業就會勇往直前,生活就會更加和諧、幸福、美好。
同一項工作,看坡老人和那位年輕人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其中蘊含的做人處世的道理及管理藝術不言自喻。
作者: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