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爐山離鄒城市區很近,十五分鐘車程不到,鄒東深呼吸,大束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我再次來到葛爐山觀光。這一次,是攜女兒同來,讓她從繁重的課業中暫時解脫,走進大束山區,呼吸新鮮空氣,放松一下疲憊的身心。山畔棗樹開花了。幾粒小米頭碰頭攏堆一樣的棗花,淺淺的黃嫩,一嘟嘟一串串,在閃著綠光的肥厚葉叢間,并不多顯眼,但我仍能從空氣中,敏感地捕捉到哪一縷風夾雜著棗花的清香。一垅垅覆著白色地膜的花生,猶如山坡間一綹綹清凌凌的水澗,澗間栽植著米把高的桃樹,想必明年初春,這兒會漫山遍野桃花盛開,掀起別一番“葛山紅雨”。田間頭戴斗笠的老農,古銅色的脊背汗漬油光,似汪洋中突兀挺立的一塊礁石,攥著鋤把的身形,又象是散蕩著槳櫓的一條帆船。山下山腰綿延8000 米的棗林,偌大的山嶺間,幾個老人和婦女,音符般地點綴在大地上。
小時侯,曾聽過“葛洪養生”的典故,相傳葛洪煉丹就在此山,人們想象煉丹必有爐,故叫葛爐山,山名既形象又貼切。葛爐山分南北兩座山峰,簡稱叫南葛山和北葛山。北葛山上有北周大象時期摩崖刻經,由于長年的風化殘毀,現僅有292字可辨認,經歷代金石學家考證,認為筆法出自僧安道壹之手。刻經筆道渾勁,簡練而有張力,為書法界不可多得之珍跡,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還修有華佗廟,每逢大年初一,信者如眾,祭者如潮。葛爐山不高,海拔僅273.4米,正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么一座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山,如今已引得各方游客紛至沓來。
寬闊的道路兩旁,山坡崖谷間,開滿了各色野花。地黃是毛茸茸的紫喇叭花兒;景芝是素素的小白花;掐不齊是繁星一樣的藍色碎花;蒺蘺是黃色的小花……汽車在嶺間穿梭,柏、槐、松、檜、花椒、桑椹、棗樹等一閃而過,間或有一只山雞從叢林中竄出。前方不遠處,一位農嫗坐在路邊歇憩,我下意識摁了一聲喇叭,老嫗立刻又往路邊挪了挪,車輛經過的瞬間,我看到了老嫗慈祥和近乎謙恭的表情,山村人的樸素實誠盡寫在臉上。
十分鐘不到,我們便登上了南葛山頂。山頂建有一盤龍柱石亭,亭名“抱樸”,為紀念葛洪名“抱樸子”之意。與之相呼應,北葛山頂也建有一亭名“守正”,抱樸守正,意指對民風純樸的堅守。山上的石頭多為花崗巖石質,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有的似蛇頭,有的似犬吠,突兀奇立,美不勝收。亭南是一個天然的觀景臺,俯視山下,大地就象一個七彩調色板,黃色的是麥浪,白色的是覆膜花生,黑綠色的是松林,青紅相間的是村莊……陣陣松濤吹過,心中世俗的郁積也會一掃而光,深吸一口氣,感到無比輕松。
有山若此,夫復何求?
作者:聶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