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韓名叫韓西年,家居南關過街棚街武學胡同,與老烈士陵園隔因利河相望。他生于1939年,屬大龍的,今年75歲,和老伴育有二子三女,均已成家立業,并各有子女,也都聽話懂事。現在的老韓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之樂。閑暇之余,喜歡和幾個老友搬個馬扎,提壺熱茶,冬天陽光下,夏天陰涼處,談天說地,談古論今。
周末無事,我也搬個馬扎,聽老韓說說過去的事。別看老韓歲數大了,可是思路清晰,啦個呱一點也不含糊。話匣子一開,就侃侃而談。
南關韓家
據說,最早遷居鄒城南關的是“白”姓;第二家是“邊”姓,第三家是“孟”姓,距今800 多年;第四家就是我們“韓”家,在明末清初前后遷入南關,距今370多年了。俺韓家老祖,也就是一世祖是“紹元”公韓桂。聽老輩人說,韓家遠祖再早是韓愈韓昌黎先生的故鄉河南南陽郡,所以韓家就稱為“南陽世家”。我們過年都貼“祖起南陽,家居東魯;昌黎先世,澤披子孫”的對聯,橫披是“南陽世家”。
韓家老林在陽山下,現在叫護駕山,大沙河的東岸。按風脈說孟廟稱龍頭,徐家林為龍腰,韓家林是龍尾。當年站在護駕山上遠望孟廟、徐家林、韓家林,那真是古木參天,一眼望不到邊。三百多年來,韓家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逐漸成為名門望族,有句順口溜是這樣說的:“董半城,徐半邊,韓家占了個整南關。”我覺得這和老祖宗的保佑可能是分不開的。
過街棚
你剛才來的那條東西街叫“過街棚”。這個過街棚是怎么來的呢?這也和我們老韓家有關。我們韓家“協從公”是道光十三年前后的武秀才,在1840年前后,開辦武學,也就是武館。這個我一會還講。當時韓家和社會上部分后生都到這里拜師習武,其中有嶧山腳下中劉莊,現在的中龍河村的趙振宣。因趙振宣是農村來的,長得又瘦小,受到了學友的歧視,而“協從”公很愛這個徒弟,就精心指點。趙振宣自己也發奮苦練。在會試前天,他到武學門西丁字路口的關帝廟前跪求武圣關二爺保佑,并許愿“如能保我考取武秀才,我定在廟前建一過街高棚報答。”后來他終于考取了武秀才。趙振宣為了還愿和報答老師“協從”公的培育之恩,和他父親“趙方在”商定建過街棚。位置就在街的最西頭,關帝廟前邊,和亞圣路交叉的丁字路口。具體哪年建的不清楚,1959年就拆毀了。我們都在下邊玩過,天熱的時候還爬到棚頂上涼快。就是四根石柱子,柱子上邊有梁,梁上邊掛上棚,四面沒有墻,就給現在四角的那種大遮陽傘樣。
韓家四大廳
韓家共有四個大廳,也可以說是韓家的四大家。剛才我說的武學是一個,還有武學后邊一個,韓家胡同里一個,還一個就是鵓鴿樓。這四個大廳離得都不遠。
我先說說武學大廳。俺家住的這個就是武學胡同,西邊還有一條也叫武學胡同。兩條胡同中間的就是武學大廳。胡同口是武學大廳的大車門,有兩層樓高,9米多寬,當時騾馬拉著大車都能輕松通過。大車門西朝街的一面一溜有十幾個拴馬樁,是用來拴馬的。一頭砌在墻里,一頭留在墻外,有個鼻兒,打上眼,拴馬時就把韁繩系在眼里,以前還有,現在都沒了;武學大廳后邊還有一個大廳,院子也很大,現在建成普通民房了。
再說說韓家胡同里的大廳。因利橋南頭,路東第一個胡同就是韓家胡同,一進胡同北邊就是這個大廳。這所大廳是四梁八柱,板磚登椽子結構,瓦是單片子瓦,原先有西屋,是一仰一合的陰陽瓦。屋后邊的外墻上還有一些子子彈坑,大小深淺不一樣,那是解放的時候打鄒縣(1992年鄒縣撤縣建市為鄒城市,不過老輩人還習慣叫鄒縣)留下來的。這個大廳是光緒年間建的,解放后呈洲爺們把它獻給了大隊,現在歸南關集體了。
最后說說鵓鴿樓,從因利橋南頭,沿著因利河南岸往西走不到百米遠,在因利河南二巷就是。說起鵓鴿樓那可有名了,四外幾縣,只要一說鵓鴿樓就知道是南關韓家。這樓是在乾隆年間,先人韓苞九建的。韓苞九和孟家結親,提高了韓家的地位,建此樓以顯示自己的聲名。一開始也沒鵓鴿,后來因為鵓鴿樓后邊是因利河,有水;西邊是地,有糧食,便于鵓鴿棲息,就引來了一群群的鵓鴿,后來連孟廟里的鵓鴿都引來了。俗話說:“鵓鴿單往望族飛。”這也可見當年韓家勢力之大。再后來,道光十四年左右,韓苞九的孫子韓協壘又和曲阜孔家聯姻,更提高了韓家的聲望。我們韓家家譜一修就是韓協壘主修的,他老人家功勞很大。當時社會名流經常在鵓鴿樓和韓家來往,多有詩詞相贈。鵓鴿樓和武學大廳也形成“西文東武”的格局。鵓鴿樓歷經“九方協伯維呈崇”七代人傳承,現在傳到我本家的兄弟韓西平這里了。聽說市里很重視,市長都來好幾次了,還有浙江大學的一個教授,叫什么吳宗杰先生,也很感興趣,帶領一幫學生研究得很透徹了。
橋上廟 廟上橋
作為老鄒縣人,你還得知道橋上廟和廟上橋。
下邊我來給你講講。橋上廟就是橋上有座廟,在現在的橋上廟街北首和塘子街交叉的地方。說是橋其實就是從北向南鋪的一排石板,也就是有30多公分寬。下邊是排水溝,就是將雨水、生活用水排到南邊因利河去。橋上北首建有一座廟,倒是不小,得有一大間屋大,里面塑得神和杭州靈隱寺里的一樣,就算是小了點。廟門朝北,對著現在的一實小。想當年,這個廟的香火可旺了。誰家有小孩種花花、送紅子就到這里來,燒香、磕頭、舍錢,心誠著呢。
有橋上廟,還有個廟上橋。這廟上橋和橋上廟正反過來,是橋大廟小。在哪里呢?在北門外。早年間鄒縣城外是海壕子,也就是護城河,現在的因利河是南邊的護城河。水從大胡村東頭來,是四眼大泉眼,水可是多,也清,我小時候都在里面摸過魚。從縣醫院間分南北兩條,繞著城往西淌。一直往西從西門再往南就又和因利河接上了,最后流到大沙河里去。這個廟上橋就是北門外的一座橋,進出縣城的。橋北的橋墩下西邊朝南的石頭上刻了一個二三十公分的廟的形狀,中間刻了個人形,那這么說得是神。橋在廟上,就是廟上橋了。
老韓最后說,政府正在治理因利河,還挖掘出了一些碑,到時候還要重修子思書院、斷機堂、暴書臺。不久,我們這地方肯定又是好地方了。我對老韓說:“那是。以后你孫子他們又可以在學宮旁讀書,也能到河里摸魚了。”
老韓開懷大笑。
作者:閔凡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