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與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學員座談。他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發布工作就是講故事,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 講情感、講道理。把想表達的觀點寓于鮮活的故事之中,娓娓道來、可親可信。我們能做好中國的事情,就一定能夠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要有這樣的底氣,也要有這樣的能力。
新聞發言人往往通過“講話”或叫作“講故事”,代表政府或單位發布相關新聞。新聞發言人面對媒體和公眾,特別在面對媒體記者提問和質疑時,如果“不會說話”、“不敢說話”,或用“簡單地念口徑、講套話” 的行為,做樣子、耍官腔,回避問題,用“無可奉告”的借口,拒絕提問,逃避責任,就無法勝任工作,就是一個不稱職的“新聞發言人”。因此, 新聞發言人學會用好故事“說話”,善于用好故事“說話”,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
我們知道,記者憑著職業的本能,必然要知道新聞真相。如果他們聽到的故事“缺頭少尾”,無法“自圓其說”。就自然會根據自己的“思維”, 進行千奇百怪地猜測、推理。勢必造成真相“變形”,道理“走樣”的后果。
不僅達不到“發布新聞,引導輿論”的目的,甚至還會扭曲政府或單位形象。因此,新聞發言人要學會講故事,善于在發布新聞時,用好故事去“說話”。 講好故事,不僅能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能樹立政府或單位的好 形象。
筆者認為,當好新聞發言人,就要學會講故事,善于講好故事。如果 你能夠用生動的“好故事”說話,不論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也 不論是涉及到天災人禍的突發事件。凡是公眾關心、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 及其你要表述的事實、觀點,都寓于鮮活的故事之中。善于“講事實、講 形象、講情感、講道理”,一環扣一環,娓娓道來,就必然會吸引“聽眾” 注意力,人人愛聽你的故事,跟著你的思維走。就不會 發生“念口徑、講套話、耍官腔”的問題,也不會出現“無 可奉告”的尬尷局面。從而,贏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當今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里,任何矛盾和 問題都無法回避。要求每個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的進 程中,都善于用好故事“說話”,正確解讀的新聞內涵, 勇于擔當,善于擔當,新聞發布工作就能起到“此處無 聲勝有聲” 的作用,在推動文明社會建設和國家繁榮富 強中發揮強大的作用。
——來源:黑龍江文明網(2016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