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鄒城市香城鎮緊緊圍繞中央、省、市耕地保護戰略部署,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紅線、提高土地質量,全面筑牢糧食安全根基。近3年全鎮新增耕地4.3萬畝、耕地總面積達13.4萬畝,先后榮獲省、市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榮譽稱號。
強化組織領導,守牢耕地保護紅線
一是責任網絡織密織牢。構建“三級聯動,一網統管”責任體系,成立由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耕地保護領導小組,強化頂層設計與組織保障,明確責任分工和推進機制,確保工作不斷檔、責任不缺位。用好“1+100”田長制巡查制度,常態化落實網格化監管,壓實各村責任,對違法占用耕地的苗頭性問題早發現、早制止,堅決守牢耕地紅線。
二是源頭管控精準精細。科學劃定耕地保護區9個,配備網格員100名,設立標識牌120余塊,全面推行村級耕地保護信息公示制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制定《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細則》,實施周考核、月排名,每年評選10個耕地保護先進村作為鎮級激勵對象,全面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三是執法監督從新從嚴。堅持“技防+人防”雙管齊下,一方面,配備無人機開展高頻次航拍巡查,對重點區域全覆蓋,實現疑似問題圖斑100%核查整改,實有耕地保有量穩步提升。另一方面,加強執法監管,整合派出所、自然資源所、農業等部門力量,配備專職執法人員12名,對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近3年,共制止違法占用耕地行為32起,恢復耕地面積15.2畝。
加強土地利用,促進節約集約增效
一是土地流轉,推動規模化種植。堅決扛牢“農業大鎮”擔當,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全鎮41個村流轉土地7萬余畝,占總耕地面積50%以上,精準破解土地碎片化難題。鎮級層面,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解委員會、土地糾紛調解辦公室,整合司法、信訪、財稅、國土等部門人員,全面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化解矛盾隱患,為實現群眾致富、集體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土地整治,提升種植效能。以土地整治為突破口,大力提升耕作條件與地力水平。一方面,實施田塊歸并整合工程,修整田坎、小坑洼300余處,耕地面積增加5000余畝。另一方面,強化耕地養護,全域推廣有機肥代替化肥行動,春耕以來,全鎮累計使用有機肥6.8萬畝并連續3年實施小麥秸稈粉碎全量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3萬余畝,耕地綜合產能穩步提升。
三是強化宣傳,凝聚社會共識。堅持將宣傳教育作為耕地保護先導工程,整合自然資源所、法律顧問、農技專家共12人,開展“田間課堂”宣講會60余場。組織村干部、網格員參觀苗馬村、北齊村耕地保護宣傳示范街、高標準農田示范區12次,營造了“全民護田”的濃厚氛圍。
攻關良種耕作,夯實科技豐產根基
一是良種攻關,打造新引擎。堅持為“香城種”換上“香城芯”,依托苗馬科研育種實驗基地,聯合濟南大學、齊魯師范學院、淄博禾豐種業,打造小麥育種萬畝實踐基地,發揮穗豐源、圣鴻種業等本土育種企業優勢,穩步推進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創建,全鎮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今年夏收,順利收獲夏糧3.9萬畝,平均畝產達510公斤、總產量突破2萬噸,創近3年新高。
二是農田改造,薄田變糧倉。深入實施高效特色設施農業項目,整區域推進農田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今年以來,建設高標準農田4000余畝,累計建成面積超6萬畝,顯著提升了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田變良田”的質效躍升。同步加大水利設施建設投入,重點對老舊溝渠、河道等重點灌溉水域進行清淤整治,累計疏通灌溉渠道35公里,維修泵站3座,特別是今年干旱天氣情況下,有效保障了全鎮3.6萬畝農田的及時、高效灌溉,為糧食穩產豐收筑牢基礎。
三是沃土智控,護航糧豐收。緊跟全省數字農業創新突破行動部署,大力普及智能農機裝備普及和先進農業技術,積極推廣無人機精量播種施肥、智能噴灌設施等智慧農業技術,播種、施肥效率和精準度大幅提升。全面推行水肥一體化綠色新技術,創新采用“4行玉米+6行花生”的間作套種技術模式,利用玉米為花生幼苗期擋風防倒伏,花生收獲后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培肥地力,土地利用率提高20%,有效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和耕地質量提升,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真正落地見效,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科技支撐。
下一步,鄒城市香城鎮將深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機制,持續擴大規模化種植優勢,強化科技賦農力度,全力實現耕地保護、糧食安全、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的多贏局面。
文字報道:香城鎮
責任編輯:薄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