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我們又將迎來第十二個中國記者節,它和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種疑問,縈繞在人們心間:多少年來,從硝煙彌漫的慘烈戰場,到人跡罕至的萬古荒原,在揭露真相、面臨威脅、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時候,為什么有一種叫職業叫“記者”的人,總是奮不顧身,前仆后繼,勇往直前?
答案就是:這正是“記者”的職業性質和職業素養所決定的,可以用“責任、真實、公正、導向、品格、廉潔”這20個字來概括。
因為“責任”,在天塌地陷、狂風暴雪、洪濤滾滾時,他們第一時間出現在救災現場,用手中的筆、鏡頭、更用一顆飽含深情的心去記錄災難降臨的真實場景,守望生命消逝的苦痛悲傷,傳遞著人間的溫暖。因為“責任”,他們出現在行路艱辛的回鄉游子面前,為最底層的農民工維權,為消費者呼喚正義的聲音。正是這樣,當河南電視臺記者曹愛文在落水少女報道現場,趴在女孩子身上做人工呼吸,經過多次努力失敗后,無奈地哭了的時候,她被譽為年度“最美麗的女記者”。
為了“真實”,他們不顧自身的安危,犧牲小我,永遠沖鋒在前,到最危險的一線采集新聞,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準確性。他們銘記著名戰地記者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正是有這樣的職業使命感,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的三位英雄記者,用忠誠譜寫了一首英雄的贊歌。
美國著名的新聞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所以說,新聞記者肩負時代的使命,人民的重托。
把祝福帶給在節日里仍將奮戰在采訪一線的記者們。希望我們的記者們能夠抵御誘惑,永遠像荷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做到潔身自愛;永遠用事實說話,為正義和真理呼吁;永遠為記錄歷史奔走,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作者 張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