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觀后感
近日,描寫昆明保山市原地委書記楊善洲優秀事跡的紀實電影《楊善洲》上映了,作為觀眾中的一名嘗鮮觀看者,有一些感受,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影片中,楊善洲鮮明的性格特點可見一斑。他在任地委書記的時候,面對著群眾飲水難,山嶺植被不豐富的特點,親自考察,與放羊的老倌交流,并與群眾一起興修水利,在農村搞試驗田,與群眾同甘共苦。由此可見,楊善洲是一個扎實勤懇、肯為群眾辦實事的人。
從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楊善洲并沒有躺在功臣的記錄簿上、安享天倫之樂,他放棄了干休所的優越生活,決定繼續以一名老共產黨員的身份為百姓多做事,辦實事。當他回到老家看到家鄉水源匱乏、植被不足的現實情況,毅然帶領一批年輕人上山植樹。然而在那缺水少土、環境惡劣的條件綠化大亮山談何容易!可是,楊善洲不俱怕這些,他以一股子“老倔頭”的干勁與硬氣決定繼續干下去,一次不行,再來!總要見到點成績才行。經過十余年的努力,他最終把大亮山打造成了堪稱為天然氧吧的綠洲,并捐獻給了國家。
在老黨員楊善洲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另類”的一面,其古怪性格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對自己的家庭疏于照顧,忙于搞試驗田和群眾打成一片,自己的老岳父一生中也只見過三次;為解決跟自己植樹的一個年輕人個人問題而請求有關部門把他調到林業局工作,卻不肯為了自己女兒女婿兩地分居的事說一句話……事實上楊善洲退也有溫情的一面,例如向妻子表示歉意與感謝,都體現出他樸實的情感。他之所以有以上另類的舉動,是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嚴以律己的優良品質體現,也充分顯示出他的大公無私的革命情懷。
影片的最后,有一個較為讓人感動的細節:當他身患重病時,當年搞調研時遇到的老倌給他送來了西南久旱中最珍貴的禮物———水!當盛滿了清水的瓷碗,在每一名在場者手中傳遞時,傳遞的何止是水呢,更是一份希望,一份感動,是一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共產黨員對基層群眾獻上的最滿意的答卷,更為年輕共產黨黨員樹立了楷模!
斯人已逝,風尚猶存。老書記楊善洲的這種扎實勤懇的工作作風、嚴以律己的個人品質,以及他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所具有的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懷定會在后人中間薪火相傳下去。相信隨著電影的熱映,也會在全國黨員尤其是年輕共產黨員中引起思索,他的高尚情操,也會對80后、90后一代年輕人的健康成長有所裨益!
作者 黃布潮
- 上一篇:筆耕二十載句讀總關情
- 下一篇:季節行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