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有一句名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說:“最具才能和德行的人,適當保留一些童心。”我們不禁要問:作為儒家大師的孟子為何如此看重“無知無欲”的小孩子呢?答案很簡單:純潔而已矣。
眾所周知,“性善論”是孟子哲學思想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孟子認為人天性善良,而之所以做不善的事,正如水被吸引可以向上流一樣,是受外力因素影響所致。孟子告訴我們要不斷反省自己,做到“反身而誠”,也即通過內省的方式,最終恢復和保留天性中固有的善性,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在恢復童心。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最快樂的是童年,因為那時的我們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像風從腦門兒經過一樣,不留痕跡,更不會把生活中的得失毀譽長期地積壓在心里,與別人打“肚皮官司”。因此,適當恢復一些童心有利于心理健康與平衡,另外,童心有其特有的篤定與純潔,懵懂無知的幼童往往都對是非善惡高度關注,表現在具體生活中,便是經常問父母:“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等到長大以后,面對日趨多元化的價值觀選擇,在矛盾與彷徨中就有可能做出“有愧于心”的事情。因此,保留一些童心有利于提高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近日,一件關于佛山兩歲女童小悅悅的事件引起了國人的強烈關注與反思,躺在馬路中央的兩歲女童小悅悅,在見證了數十名路人的冷漠后,終于迎來了一雙溫暖的“大手”———她就是拾荒老人陳阿婆,雖然這一切后來被證明來得太晚———小悅悅經多方努力搶救最終還是不幸離世,但陳阿婆的這種勇于救人的義舉,樸實純真的高尚品格已經超越了事件本身,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雖然,陳阿婆已經是一位閱盡風霜的老人了,但她仍保留著一顆樸實、純潔、真誠的童心,數十名路人冷漠、勢利、可悲的心靈與此相比不僅黯然失色,面對現實不僅要問:我們的“心”為何都結了厚厚的繭?何時才能破殼而出,恢復本色?陳阿婆的義舉能否喚起我們早已失去的“童心”?
同為哲學宗師的老子也提倡恢復一些童心,認為“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意思是長久保有美德,回復到初生嬰兒那樣淳樸的境界。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適當保留一些童心,這不僅有利于避開外部世界一些不必要的紛擾與龐雜,而且有利于個人工作生活壓力的釋放,始終保持心理健康,能夠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去,實現自我價值,試問:為什么我們不能保留一顆“赤子”之心呢?
作者 黃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