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鎮的青邑村,在鎮駐地東北6.7公里處。村呈方形,建于唐代。官府曾在此設有驛站,故名青驛,后演變為青邑。
這里有一棵國槐,樹齡450余年。高約七米,腰圍2.71米。上面三股杈,二層杈七股,再往上小股若干。樹冠100多平方米,呈傘形狀。雖然樹身已斑駁,內中干枯并腐朽了好幾個大洞,但枝葉依然茂盛。遠看像一片森林,近瞧遮天蔽日,郁郁蒼蒼。堅挺威武,十分壯觀。
樹下,被本村80歲的趙景全老人用磚頭水泥砌了個6.4米9個棱的圍欄。樹南北兩面又砌了長方形池子,栽了冬青和木槿花。他兒子在2013年春天立了塊石碑,高1米,寬28公分。碑文為“古樹長青”。
這棵古槐就是被人們稱為的“槐神”,享譽幾百里。據當地村民反映,鄒城市周圍和汶上、梁山一帶老百姓經常前來燒香許愿還愿,或看病,或拴娃娃,給古槐披紅掛彩,很神秘。
本村人更是奉其為“神圣”。而神漢巫婆以前利用“槐神”給人看病,捉妖拿邪,騙取錢財,現在很少見了。
老百姓逢年過節經常前來磕頭。但磕頭的心愿各不相同。老年人的心愿是,求“槐神”操心,保佑身體健康,孫輩滿堂,年景風調雨順。中年人的心愿是,發家致富,財源滾滾,全家無災,兒女平安。
男青年的心愿是,能找個美女媳婦,并打工發財,買樓置車。女青年的心愿是,前程似錦,心想事成,能找個俊男帥哥,共度一生?;楹蟛辉械娜俗T冈缣碣F子;學生希望步步高升,考上大學,早日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然而,也有糊糊涂涂磕頭的,沒有任何要求,那就是小孩子們。因見大人磕頭,便跟著胡亂磕起來。平時無緣無故沒人磕頭。
最集中的磕頭是大年初一的早晨,全村家家戶戶都端著水餃或貢品前來跪拜。來晚的得挨號排隊,十分熱鬧。
再就是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民間叫小年,即元宵節,村里每戶人家都來給“槐神”放燈。各式各樣的燈通街放滿,簡直是燈的世界。人們歡聲笑語,孩子們跑跳打鬧,熱鬧非凡。
因人們對“槐神”的崇拜和愛戴,“槐神”自然得給老百姓辦事??上攵?,其工作太忙了。不僅負責這一方的刮風下雨、五谷豐收,還要給人看病消災。不孕的還得送子,連青年人談戀愛也得操心。而且還得跑到鄒城汶上和梁山一帶去張羅。若沒有分身法,很難完成千百萬人的各種要求。
其實,這只是人們對古槐樹的精神寄托,沒有人真信它有那么靈驗,那么大的本領,只不過是一代一代人傳下來的當地風俗而已。
老槐樹真正實實在在為老百姓服務的,是該村電工在樹身上釘了瓷瓶,架了四五根電線,“槐神”只當了一根電線桿的作用,其余都是虛幻。
據說,離此地三公里東南方向平邑縣的五塊石村,那里有一棵腰圍3.20 米的“槐神”。全樹冠系滿了人們病愈還愿或許愿的紅彩帶,氣勢比這里大。樹下香爐一片,經常香煙繚繞,空酒瓶子遺棄了一堆。
臨沂地區直接撥款建造了白色大理石圍欄。精工細雕,周圓約50 米。滕平公路因離古槐近,向東移了近百米。又建了一些噴泉等景點,如同城里小公園,供游人觀賞。
相比我們的“槐神”顯得太冷落了。除了市綠化委員會監制了一個橫豎比兩個香煙盒稍大一點的鐵皮牌,注明保護等級為二級、保護單位是城前鎮青邑村委會外,再無官方信息。
因趙景全老人在樹下建了花池子,附近農戶沒前來堆放糞肥,“槐神”算是幸運了。
據說,去年有幾個頑皮的小孩子把柴火填到樹洞里,點起了火,因樹內里是干枯朽木,若不是被大人及時發現潑滅火焰,我們的“槐神”也就死掉了———而青邑村便失去了古老的文化根脈。
作者:周廣斌
- 上一篇:老韓談古
- 下一篇:永遠的豐碑——觀《永遠的焦裕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