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駕莊位于“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fā)祥之地”的鄒城市城南二十里,在素有“鄒魯秀靈、岱南奇觀、靈通泰岱”美譽的嶧山西側(cè),與邾國故城紀王城接壤,地勢平整、土地肥沃、阡陌縱橫、農(nóng)舍齊整、道路通達。村南有一條筆直的小河自東向西流過,出村依地勢蜿蜒流向北龍河村,河兩岸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農(nóng)閑之時,常有三五老者敲棋品茗,談古論今。村內(nèi)人口密集,物產(chǎn)頗豐,圣門賢哲子張的后代顓孫氏在此世代定居,繁衍生息,人丁興旺,與馬、趙、齊、王四姓融洽相處,代代詩書繼世,耕讀傳家。關(guān)于留駕莊村村名的由來,還有著一段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傳奇佳話。
“留駕莊”,原名東龍河村,因某年伏天,天降大雨,河水暴漲,曾有在園地看瓜老漢見天降一白龍在家西河中嬉戲游耍,此事在村間傳開,以為吉兆,人們便約定俗成,將河兩岸的幾個附近的村分別叫做東龍河、西龍河、南龍河、北龍河,至元末明初建制成村。此村因位于嶧山西側(cè),又與孔孟二位先賢相距不遠,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每每登臨嶧山,必路經(jīng)此村,并在村中留宿暫歇,故村人文風蔚起,村風淳厚,民風淳樸。過往游人多留戀贊嘆,吟詩作賦加以稱頌。
話說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國泰民安、四海安定、百姓富足,特別是乾隆帝在位年間,喜的是舞文弄墨、游山玩水、多次南下巡游四方,體察民情吏治。在二次下江南的時候適逢盛夏,乾隆帝在曲阜、鄒城拜謁孔孟二圣人,參觀完“三孔”“三孟”以后,游興正濃的他對隨從的文武大臣說:朕素聞岱南嶧山怪石疊聳,景色險奇,始皇帝嬴政尚東巡嶧山封禪,著丞相李斯篆刻嶧山碑,流芳于世。孔夫子也留下了“登東山而小魯”的千古感嘆。朕今已距嶧山寥寥數(shù)里,理當親臨嶧山,設(shè)壇祭天封禪,以祈佑我大清王朝江山永固,萬代相傳,我朝子民永享清平,眾卿以為如何?當下眾大臣見帝顏大悅,連連稱是。時有鄒縣縣令侍奉左右,躬身奏道:“圣上,鄒縣城南二十里嶧山西麓有一小村,名東龍河,地勢開闊,村風純正,百姓熱情,傳天上白龍曾降至該村河中嬉戲,至圣師孔子的弟子顓孫子張的子孫在此定居,頗有先賢遺風,且是一塊吉祥寶地,吾皇乃真龍?zhí)熳樱次灰詠碜鹑逯氐溃Y賢下士,愛憐臣民,致使政通人和,四海升平,皇上能臨幸此地,更能為該村增光不少,臣請吾皇可于明日擺駕東龍河,在村南扎營暫歇一宿,次日寅時登山,以避暑熱之氣。”乾隆帝聽奏甚是高興:“卿言極是,著大學士紀昀連帶部分御林軍前去知會村中里長,安排扎營,朕明日即移駕東龍河。”紀曉嵐領(lǐng)旨,連帶人即刻起程,趕往東龍河村。
東龍河村民聽說皇帝老子要駕臨東龍河村,個個喜不勝收,青壯男丁、白發(fā)老者忙著黃土墊道,凈水潑街,家家打掃庭院,個個穿戴一新,焚香膜拜,一切準備妥當,單等皇帝老兒進村。紀昀則忙著搭建行營,柵欄、帳篷、綿延百里,煞是氣派。
次日清晨,旭日東升,半掩嶧山半腰之后,霧靄環(huán)繞,嶧山朦朧如在輕紗之后。彩旗飄蕩之下,鐘鼓震蕩聲中,乾隆皇帝在文武百官和御林軍的簇擁保護下,浩浩蕩蕩地駕臨東龍河村,村民、鄉(xiāng)紳、文人雅士跪道恭迎,山呼“萬歲”聲音響徹云霄,場景空前壯觀。乾隆皇帝在顓孫氏及其他幾姓族長陪同下率文武百官親臨顓孫宗祠,參拜了子張之靈位,并親筆御書“圣門賢哲”以示褒揚。天將近午,乾隆自傳口諭,命行營造飯,邀村中青少,把酒聯(lián)歡。乾隆帝喜不自勝,召村中里長說:“朕今至嶧山封禪,感你村崇尚文風,鄉(xiāng)民樸實,真就將你村更名,取名留駕莊,以示紀念,爾等認為如何?”慌得里長伏地而拜,誠惶誠恐,連稱“謝吾皇萬歲,萬萬歲。”于是由禮部派人奉上文房四寶,乾隆帝大筆一揮“留駕莊”三個館閣大字,蒼勁有力,躍然紙上,并囑咐勒石流傳。因此“留駕莊”村名由此便取代了“東龍河”,一直延續(xù)至今。但由于清末戰(zhàn)亂,白蓮教等造反,使得御題石刻已無從尋覓,但這段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仍然在本地廣為流傳,留駕莊人也以這段故事引以為榮,津津樂道。
直至今日,留駕莊南不足一里地的糧田地塊名稱,仍稱之為南大營,大概就是當時駐扎乾隆行營的地方而一直稱呼至今吧!
作者:孫明秋
- 上一篇:五律•鐵山夏日晨練...
- 下一篇:孟子論官德建設(s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