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官德建設極為重視。孟子秉承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有所深化和發展。他特別強調“仁政”的重要,提出:“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就是“德治”。因為只有“德治”,才能得共民,只有“德治”,才能得其心。而得民心是得天下的關鍵。如何才能得到民心呢?“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既得其民,又得其心,國家自然就好治了。孟子也沒有忽視“法治”的輔助作用。他認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把“德治”和“法治”很好地配合使用,才是有效的治國之道。“德治”的主施者是官,為官者“德如何則可以王矣?”孟子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關健是否“保民”。官德好,“德治”興,國家興;官德差,“德治”廢,國家衰。為官者必須“貴德”,必須“尊德”,“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官德是實施“德治”的先決條件和必備基礎,孟子有關官德思想的論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修德以立身。以德治國、以德施政,治國施政者必須有德。國家的前途,民眾的命運都掌握在實施“德治”的官吏手里,實施者道德高尚,修德正身,克己嚴明,“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居仁而義”,“以仁存心,以禮存心”非常重要。孟子特別強調:“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倡導實施者,要向堯和舜學習,像堯舜那樣圣德廣闊無邊。相反,實施“德治”者,如果舍義求財,去仁懷利,道德低下,則是非常危險的:“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廉人不仁,不保四體。”他告誡官吏,如果不特別注重修德養性,其后果只能是失去天下,失去社稷,失去宗廟,最終連身家性命都難保。孟子提出修德立身必須抓根本,抓關鍵,抓那些能帶動、影響其它德性修養的內容,這就是“仁”。“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仁則榮,不仁則辱。”“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他認為,守住了“仁”,就守住了根本,守住了國家,也守住了自身,就能德澤天下。孟子的“仁”有明確的指向和具體的歸宿:“仁者愛人”。
第二,施德澤于民。修德是內養,不是為修德而修德,而是為實施好“德治”,有一個理想的外現效果,歸根結底是為了讓老百姓受到利益,得到好處,安其所居,富其所養,最終歸心于君,天下太平。所以,官吏施德就是要努力做到安民、富民、惠民。孟子提出了安民、富民、惠民的思想:一是制產安民。“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安國首要的安民,民不安則難以安國。安民之重要舉措是“制民恒產”。民眾有了“恒產”,思想就穩定,社會就會穩定,民眾沒有“恒產”,思想就不穩定,社會也不得安寧。二是薄稅富民。“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薄稅”就是稅負既不能過重,過重了民眾受不了,也不能過輕,過輕了官府無法開支。為了薄其得當,那就需制定出一個合理的適度的規定,孟子稱之為“取于民有制”。“有制”就要把握好兩點,一點是官府夠用,另一點是民眾可富。三是推恩惠民。孟子倡導要特別關愛老人、小孩和鰥寡孤獨者,孟子認為“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四是用民以時,“勿奪農時”。在征兵征工方面,孟子提出了不要妨礙生產的總原則,主張農忙季節不要征兵征工,讓民眾努力生產,增加收成,使其食有剩糧。反之“彼奪其民時,使不能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告誡施政者,農忙時窮兵黷武,或大興土木,這就等于把民眾推入水深火熱之中;“以佚道使民”,是愛民,是澤民,“雖勞無怨”。
第三,育德以安邦。育德就是指通過教育教化,培育民眾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利用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來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以形威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心凝聚的好環境。只有這樣,國事才好辦,國家才好治。“善教,民愛之……,善教得民心。”“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育德的目的就是安邦治國。因此說,施政者不僅要養民以糧,還要育民以德。對于如何育民以德,孟子在考察歷代“圣人”和官府對此具體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明確地表示:“教育必以正”,一定要用正道正理教育他們,并指出了一套完全有效的辦法。要設辦官校,“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要確定道德教育的內容,即“明人倫”中的“人倫”,“人倫”就是后來常說的“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要明確教育的方法,孟子認為“教亦多術矣”。要向“圣人”學習,孟子認為,“圣人”是“仁義”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孟子認為最重要、最突出、最典型的“圣人”就是堯和舜。
作者:喬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