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之“城”
常偉
鄒城,文化古都,歷史名城,東銜遠山,西接微湖,距今六千年載記、二千五百年縣制。素有“東方君子之國,鄒魯圣賢之鄉”之殊譽。
鄒城市內山水縱橫,地大物博,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滋養著120多萬人口與萬物,可謂是廣褒富饒,地靈人杰。東部山水風茂,北與曲泗相依,南通周滕古國,川原和諧,一望無垠,穿京滬而連哈廣。西部沃野千傾,廠區林立。中據儒家圣地,學風賡續。鐘靈毓秀的自然環境和先天資源造就了鄒城地域的文明、富足、祥和與從容。自建國以來,鄒縣經濟文化、工業產值及農林牧漁等各項發展指標,一直名列全省縣級城市前茅,為山東省和濟寧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努力和巨大貢獻。特別是鄒城縣改市以后,鄒城市委市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精誠團結、科學統籌、共克時艱,砥礪前行,為鄒城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鄒城是一個“家里有礦”的城市,還是一座“村頭有電”的“珠光寶城”。
鄒城的礦產自不可謂“不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鄒城現發現24種190余處礦產資源,種類涉及煤、鐵、磁鐵、金、銅、油頁巖、地熱、石灰巖、水泥巖、花崗巖、石英、黏土礦等等。尤其是煤炭資源放眼全國也可說是名列前茅。而煤炭資源可是在全國來說簡直說“無人可比”。其煤田面積約370平方公里,儲量約21億多噸。解放后陸續建起北宿、鮑店、南屯等煤礦,為國家建設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工業發展和地方經濟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2006年——2010年前后,全國產業結構調整,鄒城煤炭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和影響,經濟產值直線下滑,在省市統籌部署下,鄒城市委市政府與各集團干部群眾全力協調、科學規劃,優化結構、創新發展,相扶相持,通力合作,出臺大批卓有成效的優惠、引領和扶持政策,終于使各大煤礦企業走出困境,駛入清潔環保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兗礦能源、太平煤礦、橫河煤礦、里彥煤礦等通過煤炭生產、運輸、深化加工、后勤保障、安全設施、居住生活等環節,為鄒城基礎產業和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商業運行及相關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推動作用。
鄒城不僅曾有中國赫赫有名的“兗礦集團”(現已與山東能源重組),更有蜚聲中外的“唐村電廠”——1983年10月始建、投資12.25億元的大型坑口電廠項目破土動工,1985年投產發電,縣改市以后,為加大資源利用,加快經濟建設步伐,1993年,鄒城市唐村電廠三期總投資55億元的兩臺60萬千瓦機組上馬,1997年正式運營,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排名前幾位的火力商電企業。2005年4月,作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和國內首批百萬千瓦火電機組技術國產化依托項目,總投資84.9億元的電廠四期兩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批復。2008年建設后總裝機容量達到454(現為461)萬千瓦,成為中國華電集團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當時名列中國第一,亞洲第三。不僅如此,鄒城電力群星閃爍,三十年來,以當地資源為依托,陸續建立了北宿、南屯、東灘、橫河、里彥、煤化工等八座小型火力坑口、熱暖電廠。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相繼建設和引進了北宿、郭里、山東力諾、華電鄒城陽來、山東能源等大型光電合作項目十幾個,為鄒城清潔能源開發注入無比活力,對加快構建清潔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里程碑意義。
鄒城是一個資源飽和之城,更是一座經濟騰飛之城。
不僅煤電豐富,鄒城更有用之不竭綿綿不絕的工業優勢和林牧資源,國家“十二五”以后,特別是近幾年來,鄒城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勇于擔當,確立了大力推動實施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加快建設縣域高質量發展高地、京津廊道先進制造集聚區、生態宜居幸福城、文化兩創示范區、社會治理樣板區、奮力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等強大目標,提出“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持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穩步提升工業效益。采取“騰籠換鳥”“無償供給”“兼容并包”等政策與方式吸納了一批實力強、可持續、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業入駐鄒城,如中國民企500強榮信集團、泰山玻纖、太陽宏河紙業、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健康醫藥、光電高能產品等大型企業。2020年生產總值824億,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60.6億元,處于全國百強縣48位和山東省第4位。截至今年上半年,鄒城市完成工業總產值510.3億元,市財政收入51.14億元,持續在全省保持領先地位。
同時,鄒城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和林牧資源其豐盛程度與同等城市相較難能比擬無可復加。僅東部山區擁有五百米以上峰巒3座,大小山頭190余個,縱橫河流111條,114個大小水庫星羅棋布。依據地理環境和土壤優勢,不斷加強與北京、省市農林研究院校合作,大規模開發種植大棗、核桃、草莓、櫻桃、香梨、蘋果、柿子、栗子等陸續建立了中心草莓種植基地、張莊櫻桃基地、香城黃梨基地、郭里核桃基地、鄒城蘑菇基地、新三合飼料養殖屠宰基地等十幾個大型農林牧副漁基地建設,其年生產總值累計在150億以上,為鄒城經濟發展做出了強勁扶助和補充。
鄒城不僅是一個山水秀美之城,更是一座生態園林之城。
鄒城縱橫交錯的山脈河流滋養了72萬畝森林,使得鄒城山水青秀風光嫵媚。然而,三年自然災害與文革期間,東部和西部山林遭受到較大損失和破壞,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三十年來,鄒城施行恢復性種植和保護,重新讓荒山煥發了青春與活力。自東部十八盤山、尼山、鳳凰山、蓮青山,還有嶧山、崗山、鐵山、朱山、護駕山、五寶庵山、西有鳧山、馬鞍山。無名小山260余座,實在是數不勝數。河流有泗河、沂河、大沙河、白馬河、龍河等13條之多,較大水庫有孟子湖、莫亭水庫、微山湖等,而且山水相間,景色集美,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3%以上,城區綠化達到了42%,嶧山森林公園和十八盤森林公園、鳧山森林公園、太平濕地公園陸續晉升為國家級和省級公園,成為周邊縣區休閑旅游避暑觀光的好去處。近年來,鄒城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加大破損山體和礦損土地生態治理和修復力度,不斷強化礦山企業和社會公共資源保護和憂患意識,鄒城依據生態綠色美輪美奐的山水資源,陸續開發了嶧山旅游區、鳳凰山、蓮青山、孟母林、十八盤自然風景區、五寶庵山、石墻上九山、郭里鳧山森林公園、太平濕地公園、北宿濕地等大小十幾個生態旅游景區,為鄒城生態發展插上了綠色騰飛的翅膀。使人在畫中、村在林中、山川俊秀,綠樹清流,讓每個村莊都變成了盛世園林,大美人家。所以,現在的鄒城才有了“中國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等諸多榮譽稱號。
鄒城是一個經典歷史古城,更是一座兼容開放之城。
鄒城歷史輝煌以古通悠,是鄒魯文化發祥和儒家文化傳承地,有邾國故城、野店遺址、鳧山羲皇、魯荒王墓、南亢革命、尼山抗日根據地等著名遺跡,有“四孟”、嶧山、鳳凰山、鐵山、崗山、護駕山、五寶庵山、唐王湖、泗河、沂水、白馬河等歷史存留。鄒城人民一直注重對歷史文化的尊重、保護和弘揚,鄒城現有博物館2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6處,其中國家級8處,省級39處,濟寧市級9處,非物質遺產代表項目國家級3項,省級10余項。鄒城不僅歷史久遠,且文教興盛,不僅有主導中國社會盛興的儒學文化,更有兼具所長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始祖文化、母教文化、紅色文化、醫藥文化等多種文化兼容并蓄源遠流長相得益彰,為鄒城文化爭鳴開啟了盛世之旅。黨的十八大以來,鄒城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習總書記視察山東、濟寧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實施“文化興市”戰略,以打造文化示范區為引領,以文化研究傳承歷史文脈,以文化經濟融合做強文化產業,以道德建設弘揚中華美德,在守正創新中打開了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的新局面。鄒城人民充分認識到鄒城文化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人文價值、藝術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大力推出了“孟母教子”、“孟母三遷”等中華民族育兒教育的歷史傳統名片,連續多年舉辦孟子故里(鄒城)母親文化節,唱響了鄒城走向世界的的文化進行曲。同時,以鄒城地域文化為起點,鄒城人不斷實現模式突破、思維創新、精神蛻變,大力推進金融經濟、科學技術、機械制造、文化藝術等各門類高縱深交流與合作,真正實現了鄒魯文化的兼包容融踵事增華。
和而不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同樣道理,得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斷將鄒城文化的廣博精髓發揚光大,永留世間。
通聯:山東省鄒城監獄 常偉 273517 1805371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