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_久久综合久久久久88_精品一区91_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鄒城外宣網 今天是
歷史
鄒城名人
孟廣均
2012年08月01日 

 

道光三年(1823年)的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京城內外充滿節日的氣氛,大街上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在氣勢雄偉、美妙絕倫的國子監中心建筑“辟雍”大殿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名儒巨擎、達官顯貴、王公貴胄,正在舉行盛大的文化學術交流活動——臨雍大典。這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學術交流盛會,更是全國矚目的文化盛典。一時間,京城內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孟氏嫡系后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繼理所當然地成為盛會的貴賓。跟隨孟繼一同來參加盛會的青年人,就是孟繼的獨生兒子、23歲的孟廣均。

 

孟廣均,字京華,又字胥沾,號雨山,又號鐵樵,生于嘉慶五年(1800年)十月二十二日,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卒于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十五,享年70歲。孟子第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少年時代的孟廣均,“性純篤、尤聰穎、博聞強記”。6歲能讀《三字經》、《千字文》。10歲便研習《孟子》、《詩經》及唐詩、宋詞。后進入鄒縣城內“圣書院”學習,不幾年便通曉《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戰國策》等先秦古文,尤其對唐宋古詩頗有研究,常吟詩填詞,博得同年學友的喜愛。另外,他自幼即在家父的教育下,練就一手好毛筆字,以顏體見長,其書法結構俊秀、筆力雄健、書風平穩、饒有古意。20余歲就成為鄒縣城里小有名氣的年青才子。孟廣均志向高遠,曾作《賦得大廈須異材詩》,其中有“夙具非常質,堪為巨室材”句,表達他的理想抱負。

道光五年(1825年),25歲的孟廣均以縣學廩生被推薦為貢生,貢生相當于舉人副榜。第二年春天,在禮部參加會試,沒有中舉,返回了鄒縣。道光八年(1828年)春二月,28歲的孟廣均在一番復習苦讀之后,由地方官提名,連續三年參加在鄉試,“三試春官未第”(《孟雨山先生墓志銘》清·萬青藜)。道光十年(1830年)孟繼烺病故后,家族的全部重擔都壓在了孟廣均身上。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朝廷頒旨,欽命孟廣均以嫡長的身份承襲 “翰林院五經博士”。從此,孟廣均在戰亂頻繁的清代中晚期主持孟氏家族事務長達38年。咸豐元年(1851年)至同治7年(1868年)間,各地捻軍起義,攻城掠地,聲勢洶洶。侵犯山東時,孟廣均為高唐守軍籌集糧食三千石,受到朝廷嘉獎,被封為“欽加主事銜”。捻軍侵犯鄒縣的時候,孟廣均與守城清軍共同抵御捻軍,因護城有功,再次被朝廷嘉獎,授 “員外郎”銜。

孟廣均主持家族事務的38年間,對修復孟廟、孟府、孟子林及斷機堂、述圣祠等建筑,整理、編纂《三遷志》、修訂《孟子世家譜》等均有建樹,成為孟氏嫡裔中卓著有為的杰出人物。孟廣均承襲世職后,面對的是廟府頹圯荒蕪,林墓、斷機堂、三遷祠不蔽風雨,一片殘破景象。他在承襲世職后的十年內,主要精力放在修繕廟府林墓工程上,自孟子林、孟廟、孟母斷機堂、孟府,逐一修整。首先修復了即將坍塌的孟母斷機堂。維修后,孟廣均請任城書法家張繼鄒題寫了“孟母斷機處”,鐫刻成圓額巨碑,立于縣城南門(崇教門)外道路旁,使路人一眼就能看到。

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廣均親自主持重修孟子林享殿。由于修復費用較高,為籌集資金,只得將林內枯柏估價賣出,換取銀兩進行修繕。這次維修了享殿,還重新鐫刻了孟子墓碑,并將宋景祐《新建孟子廟記》碑移入享殿西夾室內保存。

修復這兩處建筑后,因財力不支,修復工程暫時告一段落。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山東河南河道提督軍務栗恭勤來鄒勘查河道,在崇教門外見“孟子斷機處”新碑,拜謁孟母斷機堂、廟、府后,把孟廣均招到濟寧,贈給他白銀二千兩,讓他修復廟庭、三遷祠。同年陳敘齋又捐贈二千二百九十兩,敬廉階捐贈白銀六百兩。有了基本的資金支持,孟廣均率族人開始了前后達三年之久的大修工程,先后修復了孟母斷機處、亞圣廟、啟圣殿、啟圣寢殿(即孟母殿)、致嚴堂等建筑,重新雕制亞圣殿內孟子像前神牌位,新修兩廡神龕座及各類祭器等。雖然孟母斷機處等不少建筑歷經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甚至蕩然無存,只有孟府、孟廟古建筑群尚還保持著原有的風貌,但孟廣均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沒有孟廣均在清代晚期竭盡全力、苦心經營的修復,很難設想能看到今日孟廟、孟府之完整面貌。可以說,孟廣均歷經千辛萬苦,讓孟氏宗廟顯示了前無古人的輝煌,為后世留下寶貴的物質遺產和精神財富,他也因此被后世孟氏子孫所景仰。

除修建廟宇、祠堂,孟廣均還致力于教育,修家譜篆《三遷志》。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為使其貴族世家得以維繼,曾創辦書院培養孟氏子弟。孟廣均在孟府內西偏院設立“三遷書院”,以培養近族子弟“幼聞祖訓,修德立行”。為辦好“三遷書院”,孟廣均及族內學有長者親執教鞭,嚴加督導。自道光十二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三十年間,培養孟氏子弟“登賢書者六人,食廩餼者六人,補弟子員者三十一人……”雖未成舉國棟才,但也確為孟氏家族培養了一批賢能學士。

孟廣均早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就與馬星翼一起整理孟氏志書,增訂續修《三遷志》。《三遷志》就像是孟氏家族的大事記,記載了從古到今孟氏家族的所有大事,為今人研究孟氏家族歷史保存了大量史料。在孟廣均重纂《三遷志》前,雍正本《三遷志》已刊行107年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期間,孟氏嫡裔多次蒙受恩寵,尤其乾隆帝兩次來鄒親謁孟廟,更是孟家的曠古殊榮。孟廣均認為,這些事情必須予以詳細記載。重纂志稿以雍正本為基礎,增補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中孟氏家族的大量史料。由于孟廣均連年忙于修繕林廟之事,無暇整理修改,加之連年農民起義,對孟氏后裔也形成威脅,直至孟廣均去世,該志也未能刊行。《重纂三遷志》的手稿本直至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陳錦、孫葆天在原志稿的基礎上編纂修訂,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山東書局刊印出版。

孟廣均晚年還主持編修了《孟子世家譜》。該譜自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四十五代孫“中興祖”孟寧編纂新譜后,歷經金大安三年(1211年),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已續修多次。《孟子世家譜》中保存了孟氏家族的大量歷史資料,對研究孟子生平事跡,家族的繁衍生息,遷徙流寓,宗派世系,歷代恩賜,嫡裔生平等尤為重要。同治三年(1864年),孟廣均與其子孟昭銓、族內舉人孟傳琦、孟繼仲及三遷書院生員三十余人續訂了家譜。該譜自同治三年九月開編,至四年八月完成,孟廣均率族長戶頭到孟廟舉行祭祖儀式后頒發了家譜。《孟子世家譜》體例完整,內容翔實,保存了大量的孟氏家族史料,全譜為六冊十五卷,是孟府內保存最為完備的孟氏譜牒。孟廣均一生除繼承家傳、主持祭祀、掌管宗族事務外,他還把大量的時間用于攻讀古籍、吟詩填詞、研摩碑貼上。他酷愛金石,以“金石花竹主人”為雅號,以“十長物齋”為書齋名,以搜集、購置、品評古董玉器、金石書畫為樂事,成就頗豐。鄒城博物館現存萊子侯刻石就是孟廣均收集而來,保存至今,成為鎮館之寶;孟府大堂前的日晷和嘉量也是孟廣均設置,至今仍在顯示著孟府當年的威嚴與顯赫。

同治九年正月十五日,70歲的孟廣均去世。其子孟昭銓,四氏學廩生,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劉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库车县| 夏河县| 瑞安市| 密云县| 监利县| 苍南县| 二手房| 隆子县| 湖南省| 邳州市| 南和县| 太白县| 五大连池市| 苗栗县| 温州市| 云南省| 祁阳县| 梁河县| 邯郸市| 明水县| 昌邑市| 忻城县| 合川市| 屏东县| 甘德县| 金昌市| 德州市| 南郑县| 溆浦县| 洪湖市| 宣化县| 抚顺市| 大埔区| 灵台县| 盘山县| 荥经县| 磐石市| 察雅县| 福安市| 清水县|